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10 首“禅意”十足的古诗词,首首尽显禅韵,读懂便是大彻大悟。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3 10:08:18    

01

了元禅师诗

一树春风有两般,南枝向暧北枝寒;

现成一段西来意,一片西飞一片东。

作者简介
【北宋】佛印了元禅师(1026-1086):字绝老,俗姓林,饶州浮梁(今江西景德镇)王氏子。常住镇江金山寺,与苏轼、黄庭坚等人交好。擅书法,能诗文,尤善言辞,宋神宗赐号佛印。

赏析

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。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,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,往往为了谈学论道,互不相让。这天吃饭的时候,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,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,身上爬满了虱子,苏东坡就说:“那个人真脏,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”!秦少游坚持异议说:“才不是呢!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!”两人各持己见,争执不下,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,评判谁输谁赢,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。苏东坡求胜心切,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,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。过后,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,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。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券,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。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,禅师于是正色下评断说:“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,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,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,应该请我吃宴席。”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,写了这首诗。
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?就是‘物我的合一”。我们的观念中,物是物,我是我,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,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。原因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“空有”分开,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、冲突、差别,但是在禅师的心中,物我是一体的,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,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,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,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,好比一棵树上,虽然同样接受空气、阳光、水分,但是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,而彼此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。泯除物我的对待,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,管它虱子从棉絮或污垢中长出来,把“自”、“他”的冲突去除,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。
总之,全诗意喻,是要我们捨弃妄想分别。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,制造不必要的矛盾滋生烦恼,常常执持自己所见的观点,可是有时我们所见的层面,有可能如手的两面,见到背面的手与手掌的手一定有不同之处,但究竟手背是手;还是手面是手?只是所看的不同罢了,因为没有了任何一面,都不能成完整的手。禅师的心,就是把我们对于事相总是执着对待化、两极化的心态,加以观察、融合,当我们能够全面观照时,就能把看似矛盾的东西调和起来,当下能够跳离这些框框,泯灭彼此、物我的对待差别,世界又岂会障碍?圆满的人生自能展现眼前。

02

五祖演云禅师诗

祖师遗下一只履,千古万古播人耳;

空自肩担跣足行,何曾踏着自家底。

人生这一趟,一回行舟也好,飘逸空灵也罢,注定要承担生活的压力。恰似雁过寒潭,过眼轻鸿,穿梭在悲欢哀乐中,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幸福恬淡的归宿,别想得那么简单,要在反思中实践,不在距离,在心。

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幸福恬淡的归宿,

它不只是需要一种自我磨砺的信心,

别想得那么简单,

它需要在反思中实践,

不在距离,在心。

————《禅诗禅趣》


03

黄庭坚《题子瞻墨竹》诗

眼入毫端写竹真,枝掀叶举是精神;

因知幻物出无象,问取人间老斫轮。

苏轼写诗、写文论述文同的墨竹画,而他自己师法文同,学画墨竹,时出新意,详见苏轼《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》赏析。他的墨竹画由宋代书画鉴赏名家黄庭坚来评论,当行本色,自能鞭辟入里,给人以有益的启迪。

诗的前二句“眼入毫端写竹真,枝掀叶举是精神”,写东坡墨竹的神态。黄庭坚论苏轼的墨竹画,形神并重,气韵与技法并重, “写竹真”,诗先从形似入手,然后再描写它的枝叶,通过具体技法的剖析,写出画竹的精神,写出整幅画的生动气韵。 “枝掀叶举”,写画竹的形态,也讲了写竹技法。 写竹枝, “下笔时遒健圆劲,生意连绵” (李衎《竹谱》),方能“枝掀”。按照事物常理,叶多则枝复,叶少则枝昂,苏轼的墨竹既云“枝掀”,正是叶疏的表现。写竹叶, “下笔要劲利,实按而虚起” (李衎《竹谱》)方能“叶举”。叶叶着枝,枝叶掀举,笔笔有生意,于是画面便有气韵,画像便有精神。


诗的后半首着议论, “因知幻化出无象,问取人间老斫轮”。无象,即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。这两句意谓一切精妙超绝的绘画艺术品,都是在白纸、白绢上幻化出来的,是画家画出来的,欲知个中奥妙,只要去向斫轮老手请教,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复。这里,用了《庄子·天道》里关于轮扁的典故。轮扁是个斫车轮的巧匠,常年操作,经验丰富,技艺精湛。

04

白云守端禅师诗

岭上白云舒复卷,天边皓月去还来;

低头却入茅檐下,不觉呵呵笑几回。

白云守端禅师(1025-1072)俗姓周,湖南衡阳人。杨岐方会禅师(992-1049)法嗣,大鑑下第十三世。依茶陵仁郁得度,后参杨岐方会禅师,大悟。经圆通居讷禅师推举,住江西承天,迁圆通、法华、海会诸寺。门人法演编有《白云守端禅师语录》二卷。法嗣有云盖智本、五祖法演等僧。

【赏析】

岁月一场,风霜沧桑,每个人的那副心肠,承载着经过的那些痛苦、悲伤、期待、希望、泪水。这偌大的世间,流云舒卷,万物井然,来来去去,好一个练心场。

人生路上,秉持的态度,就是生命经过的痕迹。低谷处,记得昂扬;高峰时,莫忘平常。

和命运相伴,那也是必然的一场挚诚患难。

明月在天权做心,处世多随他人意。

当知人生苦处来,一念一意添怜悯。


05

白云守端禅师蝇子透窗诗

为爱寻光纸上钻,不能透处几多般;

忽然撞着来时路,始觉半生被眼瞒。

诗的前两句,是指苍蝇之所以会撞到纸窗户上,是因为窗户透着光,它以为有光亮处就是出口,却不知这样根本是无法出去的。后两句中,这只可怜的苍蝇出不去能乱飞乱撞,终于被它找到了来时的路,从门口直接就飞出去了,这时它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被那所谓的光亮给骗了。

这首禅诗的精华部分就在“始觉平生被眼瞒”一句。诗人认为修禅时,若总是被世俗表象蒙蔽双眼,定然是修不成禅心的。只有保持初心,记得来时路,才能有所建树。

其实,这只蚊子就是我们,是在凡尘中奔忙的众生。我们一路成长,一路寻求,一路奔忙,被尘世间的各种利益诱惑着,蒙蔽了双眼,最终失去本具的智慧与佛性。直 到某一天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,才突然醒悟,原来过去的岁月一直被缭乱的世相遮蔽着。

释守端(1025~1072),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人。俗姓葛,衡阳(今属湖南)人。幼事翰墨,及冠依茶陵郁禅师,后住白云寺,为南岳下十二世,杨岐会禅师法嗣,人称“白云守端”。

此偈以日常生活中的蝇子撞窗为寓言,警示人们在追求真理或者说达到觉悟的过程中,常常会被自我局限的观念所困扰,而无法看到真相。

这里的蝇子象征着寻求真理的人们,而窗户纸则象征着困扰我们的自我局限和偏见。

只有当我们回归自性,放下自我局限,才能看到真相。

06

拾得禅师诗

君不见,

三界之中纷扰,只为天明不了绝;

一念不生心澄然。无去无来不生灭。

三界之中的纷扰,往往源于人们对天明的执着与不悟。当一念不生,心灵澄澈如止水时,便达到了一种无去无来、不生不灭的境界。这提醒我们,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纷扰,是因为心中杂念太多。只有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,让心灵回归宁静,才能摆脱烦恼的束缚。

当我们内心澄然,便能超越生死轮回,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。在喧嚣的世界中,我们应学会寻找内心的宁静角落,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,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。


07

草堂清禅师诗

不是风幡不是心,迢迢一路绝追寻;

白云本自无遗迹,飞落断崖深更深。

诗句直接借用慧能大师的风动旛动心动的典故,直接点明慧能大师当时只能是权宜之计罢了,其实,不是风动、幡动,也不是心动。按照通途一路苦苦修行,迢迢一路追寻到绝待之处,自然会发现,原来白云本来就没有遗迹可以寻觅。飞落到了断崖之处,深中还有更深的境界。

08

佛印禅师诗

玉在池中莲出水,污染不能绝方比;

大家如是苦承当,洞庭一夜秋风起。

佛门常以莲花作喻,这源于莲花与佛陀之间的动人传说。佛陀在娑罗树下降生时,百鸟群集歌唱,天乐鸣空相和,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,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。佛陀成道后,起座向北,绕树而行,一步一朵莲花,共十八朵莲花。每当他传教说法时,坐的是都是莲花座,坐姿也成莲花坐姿,即两腿交叠,足心向上。但这些仅仅是形似而已,莲花最重要的,是象征着佛陀从长期的苦行里汲取养分,最终证得圆满觉悟的过程。人们只知道莲花的高洁,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却不知莲花出淤泥时承担的苦痛,才是花开灿烂、出尘脱俗的助因!

09

希运禅师诗

尘劳迥脱事非常,紧把绳头做一场;

不是一番寒彻骨,争得梅花扑鼻香。

这句话也表达了,如果不经历一番深刻的磨难和挑战,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芳香呢?这比喻了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挑战,才能达到精神的升华和成就。

这里的"尘劳"指的是世俗事务的烦恼,"迥脱"意为超脱,"紧把绳头"比喻紧紧抓住生活的绳索,不放松,意味着在追求精神上的超脱时,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。

这句话还蕴含了佛教的教义,通过比喻牧牛人驯服顽牛的过程,强调了修行者需要像牧牛人一样,紧紧抓住生活的绳索,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调伏自己的心性,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脱。

因此,"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"这句话,既是对追求精神超脱的鼓励,也是对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和努力的肯定。

孟子云:“养心莫善于寡欲。”欲出四流,治心离欲当为第一。

感悟:

很多人常常只看到成功时的鲜花和掌声,却忽略了背后的汗水。

没有谁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,所谓的“康庄大道”,是踏着荆棘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
10

黄龙慧南禅师诗

卢陵米价逐年新,道听虚传未必真;

大意不须歧路问,高低宜见本来人。

这是慧南大师写的诗偈。慧南大师是临济宗黄龙派初祖,宋代信州人,世称黄龙慧南。

说得出的佛法大意,一定是有相的。这就和卢陵米价一样,都是有形有相的。

修道者的境界年年有不同,就像卢陵的米价。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,都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,即使能够告诉你佛法大意,如果修行者的境界提升了,这个文字相的“佛法大意”反而会成为障碍。所以,要懂得“佛法大意”,不可在“文字相”这个歧路上去琢磨,只要超越了高低之相,分别之念,自然就见到真性本来面目了。

相关文章